

資料配圖:問卜算命 香港人不分老幼均非常篤信算命和風水
晚上9時,香港油麻地廟街,榕樹頭下,天後廟前。毛毛細雨中,世界各國的遊客三三兩兩散座在長凳上,英、日、韓、普通話、粵語,數不清的語言夾雜着遠處裊裊粵曲。眼見凳前之人起身,幾個韓國後生仔箭步移向檔前,伸出右手;黃師傅笑臉相迎,用流利的英語為他算上一卦。
看似魚龍混雜,空氣中還不時飄來大排擋的豉油味,這裡就是和黃大仙、天壇大佛齊名的香港風水寶地。廟街最早見於1887年的九龍地圖,上世紀30年代開始在天後廟四周興起風水看相。
“這裡或許是世界上規模最集中的算命街,小小榕樹下,超過50家風水檔星羅密布,中有靈雀算卦,西有塔羅牌占卜,只要天公作美,長凳上總是少不了排隊等候的信徒。”廟街販商商會主席陳錦榮毫不掩飾他對廟街的熱愛。
黃嘉樂,十多年前辭去巴克萊的投行職位,興趣使他走上了玄學之路,手握美國工商管理碩士(MBA)使他成為了廟街學歷最高的師傅。他說:“廟街沒有道教也沒有佛教,但樸實的市井氣氛卻讓許多路人和遊客願意停下腳步,算一卦。對風水師而言,在廟街擺檔則是再好不過的歷練。”攀談間,他總喜歡秀一秀自己的英語。據聞,就連人稱現代賴布衣的玄學明星蘇民峰當年亦出道於此。
在廟街看相,不用向政府交租,更沒有電影中的“保 護費”。香港回歸以來,遊客多了,塔羅牌日漸興起,與中式占卜形成互補,吸引了不少年輕客源。
“每晚7點開檔,12點收工,高峰時客人多至40人,以二、三十歲的妙齡女性為主。問感情,談姻緣,算一算白馬王子何時出現,卜一卜‘他’有沒有外遇。”天娜在廟街擺檔超過10年,她表示塔羅牌甚至帶旺了周圍的樓上吧。筆者走入毗鄰的樓上咖啡吧,駐場女師傅年逾三旬,頭披七彩紗巾,手握塔羅牌,身旁圍坐着十幾個女白領,輪流小心翼翼地抽牌,生怕一段感情從手中溜走。
不僅形式多元了,就連客人求籤的要求也與時俱進了。“林師傅,我上個月買了金屬股,我想知道合適嗎?該不該賣?”林耀強聽罷,打開籠子,放出小靈雀,只見小傢伙隨口叼起一張木紙片,林師傅接過卦簽,掐指一算,說:“你命相屬火,火克金。。。。。。宜沽售。”
作為廟街僅剩的靈雀攤檔,“草廬”林師傅透露,近年不知是世道波動還是人們求財心切,一直不乏詢問股市、樓市和金價的客人,既然專家們都看不透,還不如問天。
筆者一路向西,走到甘肅街牌樓,風水檔終到盡頭。
問及廟街未來,陳錦榮透露,政府計劃啟動“中九龍幹線”,拆除沿街停車場,將天橋底的玉器市場和風水攤檔集中在2層的建築中,通過發牌制度規範管理,打造屬於廟街的特有文化。
“但廟街之所以吸引人,不就是在於他的沿街民風嗎?搬入室內豈不可惜?”
面對筆者的問題,陳錦榮答曰:“現在的確很有味道,但為了風水文化的長遠發展,只有走向規範,才有可能進步,更能提升服務檔次。魚與熊掌,不可兼得啊。”
但是,原擬今年啟動的改造計劃因為西九龍文化區項目已被無限期擱置,廟街得以暫時保留她最原初的風貌。 (中新社記者 江家岱) (原標題:香江漫話:百年廟街 見證中西合璧風水文化)